文章列表

湖北日报:产业赋能推普 红韵浸润乡村 ——大别山精神推普队解码燕儿谷经验密码

来源:湖北日报

近日,黄冈师范学院传媒与影视学院大别山精神(故事)推普队深入罗田县,聚焦“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课题开展暑期社会实践与调研。作为教育部公示的全国大学生推普志愿服务团队,通过走访城乡场景、对话基层实践者,系统总结燕儿谷“产业振兴带动语言升级”的特色路径,为革命老区推普工作提供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在全国乡村振兴标杆——罗田县燕儿谷景区,推普队与燕窝湾村党委书记黄晶、创始人徐志新展开深度对话,解码“无刻意培训却实现普通话自然普及”的底层逻辑。

“2013年燕儿谷启动生态修复时,全村能说流利普通话的不足10人。”黄晶书记以数据勾勒变迁:随着“农旅文养教”五位一体模式落地,3200个就业岗位吸引青壮年返乡,电商直播、森林康养等产业日均接待外地游客超500人次,“不是我们教村民说普通话,是游客的问询、订单的需求,让他们主动学会了这门可以宣传自己家乡、带动我们致富的语言。”

创始人徐志新在座谈会上点出核心规律:“乡村语言振兴不是‘教出来的’,是‘用出来的’。燕儿谷关停12家采石场、养殖场等业态,倒逼村民掌握‘波美度’‘负氧离子’等专业术语,这种‘产业需求——语言进化’的自然循环,比单纯培训更有生命力。”

调研中,推普队发现燕儿谷的独特之处:电商主播用普通话讲解“大别山云雾茶”冲泡工艺时,会自然融入“这是当年红军歇脚时喝的老茶树”的红色叙事;农家乐老板接待游客时,既能用方言讲“土灶焖饭”的乡情,又能以标准音介绍“富硒大米”的检测数据——这种“双语切换能力”,恰是产业融合催生的语言智慧。

在罗田县城区,推普队以“大分散、小集中”模式开展针对性推广,在烟火气中验证普通话赋能的多元路径。

走进原味汤面馆,老板赵姐正用“您要微辣还是特辣”的标准普通话招呼客人。“暑期外地游客占比超六成,以前说‘蛮辣’他们总误会,现在学会‘辣度分级’说法,回头客多了两成。”推普队员当即针对“欢迎光临”“食材溯源”等高频场景,为店家赠送了15份服务用语手册。

罗田县人民广场的推普摊位前,中小学生成了最活跃的参与者。五年级学生周同学展示课本:“语文课的‘红色故事会’要求用普通话讲‘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现在全班都能脱稿演讲。”初中生王同学的感悟更具深意:“上次和宁波研学团交流,正是普通话让我们听懂了他们的东海故事,也讲好了我们的板栗传奇。”

面对中老年群体,队员们设计“生活场景卡”教学——教赵奶奶用“这是孙子爱吃的土鸡蛋”替代方言表述,解决代际沟通障碍。“以前喊‘细伢’‘钭鸡丹’(tou阳平ji阴平dan阴平),孙子总问啥意思,现在说‘散养土鸡蛋’,他立马懂了。”赵奶奶的笑声里,藏着语言连接亲情的温度。

在广场推广间隙,队员们偶遇了来罗田旅游的俄罗斯友人安德烈。“我特别喜欢这里的蜂蜜和板栗,可每次想问问产地和做法,总因为发音不准说不清楚。”了解到他的困扰后,学生领队周东霖拿着推普手册,用“手势辅助发音法”教他说“大别山板栗”,还特意标注“山”字的阳平调值像当地山峰的轮廓。十几分钟后,安德烈不仅能流利地说出“我喜欢罗田的蜂蜜”,还学会了用“谢谢”“再见”等礼貌用语与团队道别。“普通话真是神奇的桥梁,让我能和大山里的朋友畅快交流。”他竖着大拇指,用刚学会的词语表达感谢。

推普带队老师周萍萍结合调研形成的《罗田推普观察报告》说,燕儿谷的实践印证了“语言振兴依附于产业振兴”的底层逻辑——当乡村有了可持续的产业支撑,普通话便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当红色文化与语言传播深度融合,推普便有了“守正创新”的精神内核。

黄冈师范学院传媒与影视学院推普队指导老师张新刚表示:“我们将把燕儿谷‘产业带语言’模式提炼为‘三融路径’——融于电商直播的产品叙事、融于红色旅游的文化表达、融于日常生活的代际沟通,让普通话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活态工具’。”

新闻链接:https://news.hubeidaily.net/hbrbsharenew/news_detail/5/4251538/3822571/0?w=1752112940221&uik=8CVDjLnO&share_plat=wechat&sec=3af7b6ea&contentType=5&tencentShare=1&historyback=1



上一篇:下一篇:

作者:发布时间:2025-07-1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