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7月8日至11日,校党委副书记陈朝阳、王基家率领专家团队,远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双河市,成功开展了一场聚焦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援疆行动。此次行动以心理学专业力量为引擎,通过入校精准指导、深度座谈交流、示范课引领及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赋能,为第五师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注入了强劲的专业动力,有效促进了当地师生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与教育生态的优化。
一、专业下沉:赋能学校心理育人实践
专家团队深入双河职业技术学院、第五师八十三团一中、89团小学、第五师高级中学及双河市实验学校一线。陈朝阳副书记一行细致考察了各校校园文化建设,重点聚焦心理健康教育主阵地——心理辅导室。针对场地科学规划、设施专业配置、档案规范管理等核心环节,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优化方案。与当地心理教师的“面对面”深度研讨,直击个体辅导、危机干预、家校协同等实践痛点,有效提升了师市心理教师的专业胜任力与实践智慧,为构建科学、高效的本土化心育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深度引领:擘画边疆心育发展蓝图
在专题座谈交流会上,与会人员直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痛点与挑战,展开了热烈而富有建设性的探讨。陈朝阳以“系统构建·专业深耕·协同联动:推动边疆地区心理健康教育高质量发展”为题做了专题发言讲话。
陈朝阳指出,边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关乎国家长治久安与民族未来的战略要务。他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强调必须构建一个“个体—家庭—学校”多层联动的心理健康支持网络。在学校层面,他提出“三精”理念:一是“精准识别”,依托科学筛查工具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实现风险早发现、早预警;二是“精细干预”,要求心理教师掌握扎实的咨询技术,并能针对不同发展性、预防性和矫治性需求制定个性化方案;三是“精心育人”,将积极心理学理念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培育学生成长型思维与心理韧性。
陈朝阳强调,“协同育人”具有关键作用。班主任与专兼职心理教师需建立“信息共享、角色互补、资源整合”的常态化协作机制。班主任是学生日常观察与情感支持的“第一触角”,心理教师提供专业技术支撑,双方共同构成学生心理健康的“守护双翼”。
三、课堂赋能:专业理念落地生根
活动中,心理学副教授漆晓琴以“心灵探索之旅:我的情绪我做主”为主题呈现了一堂精彩的初中生心理健康示范课。课程以认知行为疗法(CBT)为框架,通过情境模拟、绘画表达等技术,巧妙运用“情绪ABC理论”,引导学生认知信念对情绪反应的核心影响,深刻理解认知、事件与情绪反应的互动关系,并传授了转移注意力、合理宣泄等科学情绪调节策略,显著提升了学生情绪自我觉察与管理能力。课堂被赞为“有心理学深度,有教育的温度”。为观摩教师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优质教学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副教授李凡繁面向班主任和心理教师主讲的“协同育人智慧与自我关怀”专题讲座,则从理论与实操双重维度提供了宝贵指引。讲座深入剖析了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她提出“心育理念下沉”策略,强调班主任需从“管理者”转型为“心灵导师”,阐释了如何运用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原理成为学生成长的“心灵导师”,并重点分享教师自我保健策略,赋能教师以更健康、更饱满的状态投身育人事业。
四、心育润疆:共筑青少年未来成长之路
对口援疆是国家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促进新疆发展、增进民族团结、维护新疆稳定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都要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认识新疆工作的重要性,加大对口援疆工作力度,完善对口援疆工作机制”,要求“把对口援疆工作打造成加强民族团结的工程”,为新时代对口援疆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此次心理援疆行动正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黄师实践之行。行动旨在以心理学专业力量为引擎,通过系统化的指导、前沿理念的引领以及实效课程的示范,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规范、深入开展,提升第五师双河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化、科学化与系统化水平,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下一步,我校将持续深化合作,为促进边疆青少年阳光成长、增进民族团结、服务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贡献坚实的“心”力量。
这趟跨越千里的“心灵探索之旅”,已在博尔塔拉河畔播下了专业心育的种子,静待繁花似锦,硕果盈枝。
审核人:黄开宋
(文:漆晓琴 图:学工部 责编:黄师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