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华网
黄州,一座因苏东坡而熠熠生辉的城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千年前,苏东坡在此留下无数传世佳作,其足迹遍布黄州大地,留下诸多文化遗址。如今,一群来自黄冈师范学院的学子,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的使命感,组建“东坡寓黄”团队,踏上探寻东坡遗址的征程,巧用专业特长,以镜头为媒介,将千年东坡故事转化为生动视听符号,让诗词与遗址在现代传媒技术加持下“活”起来,重焕生机。
“既要摸清遗址的‘前世今生’,也要用传媒技术讲好故事,这是我们调研的核心目标。”团队指导老师、传媒与影视学院副院长孙喜杰介绍。此次调研采用“双导师”指导模式,孙喜杰深耕传媒领域多年,从前期调研方案设计到后期视频拍摄剪辑,全程提供技术指导——小到镜头语言运用,大到调研数据数字化处理方案,都逐一细化;东坡文化研究专家程曦则带着团队“啃”文献,从《东坡七集》中梳理苏东坡在黄州创作的70余首诗词,对照明清不同版本《黄州府志》中“东坡故址”“定惠院”等记载,逐一考证遗址历史坐标,还专门开设“东坡文化小课堂”,讲解每处遗址背后的历史背景与人文故事。
“讲好东坡故事,传播东坡文化。大家好,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东坡祠。”8月25日上午,在黄州东坡赤壁,团队成员、2023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胡淑睿,对着镜头讲述苏东坡在此创作的故事。这样的场景,在调研过程中每天都在上演。团队以苏东坡在黄州的诗词为“导航”,设计“诗词打卡路线”:在定惠院遗址,队员们围绕“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还原苏东坡初谪黄州时的寓居环境;在安国寺,队员们沿着苏东坡“旦往暮还”的修行路线,拍摄寺内的千年银杏、古井,结合《安国寺记》中“得疾卧病,闻此地清净”的记载,剖析他从苦闷到豁达的精神转变;在雪堂,结合“雪堂高卧”的典故,团队力争还原东坡躬耕与友人在此煮酒论诗的场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东坡谪居黄州的四年,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为黄州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希望用专业所长,让更多人知道黄州的东坡故事,让千年东坡文化代代相传。”程曦说。接下来,团队将继续优化视频内容,推进东坡智能体与遗址导览的结合,让黄州东坡遗址成为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窗口,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贡献青春力量。
新闻链接:https://hb.china.com/m/jiaoyu/20003188/20250901/25973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