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列表

光明微教育:光明文学遗产|刘勰为何认为作家靠苦思写不出好文章

来源:光明微教育

图片

胡立新《陶钧文思,贵在虚静》,原文载于《光明日报》2025年9月1日13版

刘勰认为,陶冶酝酿文思,最宝贵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虚静”。可见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是刘勰率先提出了“虚静为文”论思想。刘勰的“虚静为文”论思想主要是受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虚静”论影响,他结合作家写作实际,突出强调了“虚静”修养在文章创作活动中的重要价值。

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胡立新指出,在刘勰的观念里,作家在创作活动中需要“虚静”身心,才能做到身心交养而不疲乏。老庄道家的“虚静”修养是服务于自然之道的,既要让身体气血和顺,也要使精神清澈澄明。“疏瀹五藏,澡雪精神”就有以“虚静”修养保持身体气血和顺和精神清澈澄明之意。刘勰认为,作家写作时常被苦思冥想所困扰,既要凝神专一集中心意于构思,又要优游不迫顺其自然而写作,若没有“虚静”的身心修养,就会给身体和心理带来双重损伤。《神思》篇说:“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刘勰提醒作家不要过分苦思冥想,要顺其自然而为,否则既伤神也损身。他举例说“杨雄辍翰而惊梦,桓谭疾感于苦思,王充气竭于思虑”。杨雄因作文用心过度放下笔就做噩梦,桓谭因作文苦苦思索而身体患病,王充也因作文思虑过度而元气大伤。这些作家正是缺乏“虚静”修养才导致损身伤神。他在《养气》篇说:“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心虑言辞,神之用也。率志委和,则理融而情畅;钻砺过分,则神疲而气衰:此性情之数也。”他提醒写作者,心意和顺就会情畅理达,过分苦思冥想就会精神疲惫而体气衰竭。这也是讲“虚静”“无为”的自然之道在作家写作活动中的统领作用。《养气》篇又说:“吐纳文艺,务在节宣,清和其心,调畅其气,烦而即舍,勿使壅滞,意得则舒怀以命笔,理伏则投笔以卷怀,逍遥以针劳,谈笑以药倦……斯亦卫气之一方也。”作家在陶钧文思时,要积养“虚静”的心性和血气,这样才能“烦而即舍,勿使壅滞”“逍遥以针劳,谈笑以药倦”。刘勰看到那些作文时饱受穷思之苦者的身体和精神状态的双重萎靡,故强调以“虚静”的身心修养,来化解他们心中的淤积,减轻身心负担。《养气》篇结尾曰:“纷哉万象,劳矣千想。玄神宜宝,素气资养。水停以鉴,火静而朗,无扰文虑,郁此精爽。”创作是十分劳累的精神活动,所以应该资养“素气”(“素气”即素朴自然的生命之气),以保养“玄神”(玄奥莫测的神思)。“水”在停止流动并达到平静如镜时才能鉴照万物,“火”是在停止燃烧后的炭火才更加明朗敞亮。作家在写作过程中,也必须保持“虚静”的身心状态,才能做到身体血气和顺畅达,精神思想澄澈敞亮,从而写出理达而情畅之作。

老子提出了“涤除玄览”“致虚守静”“换位观照”等“虚静”认知论思想,庄子提出了“心斋”“坐忘”“丧我”“用心若镜”等“虚静”认知观念。他们都认识到人的认知心理的局限性,即有私、有偏、有执、有待,有成见,这样的认知心理必然阻碍人们去认识自然天道玄德。要想人道效法天道,就必须“虚静”身心,以一颗静如止水、清澈澄明之心去体察自然天道玄德。对作家来说,同样需要以“虚静”的认知心理去学习、观察、认知、体验事物,获取真知灼见和写作能力。作家在写作之前需要以“虚静”认知修养提升多种写作素养,即刘勰所谓“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

此外,刘勰认为作者写文章时思绪飞扬,物色杂乱,处于“神思方运,万途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的状态,加上“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实而难巧”“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等难处,是很难保持清醒思路和明晰表达的。这些写作上的难处要求作者具备良好心理素质,否则无法克服这些难处而顺利写作。这些心理准备也要依靠“虚静”之心。虚者对应于实,静者对应于动,面对丰富复杂的实有世界诸多纷杂物事,面对变动不居的文章思理,作者应有虚空的心胸和静定的神气,才能不为纷披的文思所羁累。澄静虚怀以应对,才能够自由自在地“神与物游”。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刘博超摘编)

(原文见《陶钧文思,贵在虚静》,光明日报2025年9月1日13版,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全部内容)

新闻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j-NEtrln-04r6MKlCtg_VQ



上一篇:下一篇:

作者:发布时间:2025-09-01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