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学堂遍黄冈,处处读书声。初心似红烛,不畏霜天永放光明。”10月11日晚,我校90余名师生携大型原创黄梅戏《霜天红烛》走进安徽省六安市皖西学院,为该校师生奉献了一堂别样的大别山精神“大思政课”。
黄冈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初敏,校党委书记陈向军、党委副书记王基家,皖西学院党委书记袁维海、党委副书记胡林娜,六安市委宣传部部务会成员、一级调研员张巍等出席演出活动。皖西学院师生代表等1300余人共同观看了演出。
“聚来一堂清风,散去漫天星斗”,这是一曲承载大别山精神、浸润百年师范情怀的黄梅戏,融合了红色文化、教育传统与戏曲艺术魅力。舞台上,演员们以精湛的演技、婉转的唱腔和真挚的情感,将大别山教育者“初心似红烛,不畏霜天永放光明”的崇高品格演绎得淋漓尽致,深深打动了在场师生,现场掌声阵阵。“这场演出不仅展现了黄梅戏的独特魅力,增强了文化自信,更深刻诠释了红烛精神。”现场一教师观众动情地说:“这一精神跨越时代,永远激励着我们教育工作者为培养国家栋梁之才而不懈奋斗。”皖西学院某学生观众谈到:“《霜天红烛》让我惊喜不已,它将黄梅戏与音乐剧元素巧妙融合,既保留了非遗的醇厚韵味,又为红色文化赋予了新的表达方式,让黄梅戏与六安人的红色记忆贴得更近。”
皖西学院高度重视此次演出。校方表示,此次演出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为两校未来在艺术教育与文化研究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是一次“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生动实践。
《霜天红烛》是我校近年来精心打造的一部大型黄梅戏精品力作,曾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并荣获湖北省第十一届屈原文艺奖。该剧以黄冈师范学院建校发展历程为背景,通过婉转悠扬的黄梅调,用革命战争年代,以“黄师兰”为代表的黄冈教师群体不畏牺牲、坚持办学的感人故事生动诠释了大别山精神。作品将战争年代的家国大义、百廿师范的奋斗历程与黄梅戏的婉转唱腔巧妙融合,深刻诠释了“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时代主题,堪称一堂“行走的文艺思政课”。今年,《霜天红烛》入选2025年教育部、文旅部、财政部高雅艺术进校园项目,首站于9月下旬赴宁夏中卫职业技术学校演出,此次赴皖西学院演出是巡演的第二站,也是该剧的第70场演出。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冈市、发展于安徽安庆市,已成为鄂皖共同的文化符号。近年来,我校自觉承担起黄梅戏传承发展的时代重任,成立黄梅戏学院,开展黄梅戏研究,开设黄梅戏专业,培养黄梅戏人才,创演黄梅戏剧目,获批了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黄梅戏),学校黄梅戏文化传承与创新教师团队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为黄梅戏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审核人:余艳军、邱浩
(文、图:党委宣传部,音乐学院、黄梅戏学院 责编:黄师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