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华网
5月30日是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科技活动周的热潮在持续。5月28日,众多科技工作者和黄冈师范学院师生们沿着“黄冈师范学院研学基地”的牌匾指引,踏入了位于麻城市张家畈镇黄市坳村的大别山地质科普教育基地,共同探寻这片古老山脉的地质奥秘。
地球精华,大别明珠
该基地以“地球精华,大别明珠”为主题,展示了地球46亿年的演进过程和大别山地区丰富的地质资源。此次活动不仅为科技工作者们提供了一次深入学习的机会,也彰显了黄冈师范学院在引领区域科技新风尚、共筑高质量发展未来中的积极作用。
一进入科普教育基地,科技工作者和师生们便被丰富的地质资源和独特的地质景观深深吸引。岩石标本、地质图件等展品,向他们展示了大别山亿万年的地质历史和地球演变的秘密。在基地的展览馆中,通过声、光、电等现代化展示手段,复杂的地质知识被转化为生动有趣的科普内容,让参观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地质科学的魅力。
“看这岩石的层理,我们可以推测出它形成于数亿年前,见证了地球的沧海桑田。”在参观过程中,科技工作者们对基地内的地质样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这块岩石中,我们可以窥见地壳运动的痕迹和火山活动的历史。”
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黄冈麻城籍院士彭建兵的辛勤付出和坚定信念。
中国科学院院士、长安大学一级教授彭建兵,一个多月前在黄冈师范学院“院士工作室”揭牌仪式上,正式被授予黄冈师范学院大别山地质资源与环境研究院的院长。建馆前,彭建兵院士深记年少求学历程和故乡麻城对自己的精神文化滋养。他深知,作为一位从麻城走出的科学家,自己有责任和义务为家乡的科学教育事业做出贡献,地质科普教育对于培养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至关重要。因此,他毅然决定要将大别山丰富的地质资源转化为科普教育资源,让更多人了解地质科学的魅力。他充分发挥学校学科特色和科研力量,带领团队投入教育基地和文化村建设,为大别山地质科普教育基地的建成倾注了大量心血。
彭建兵院士被授予黄冈师范学院大别山地质资源与环境研究院院长
在建馆初期,彭建兵院士亲自带领团队进行地质考察,深入大别山的每一个角落,搜集地质标本,绘制地质图件。在他们的努力下,大别山地质科普教育基地逐渐成形,成为了一个集地质科研、科普教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地学大师、院士风采
在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彭建兵院士不仅关注硬件设施的建设,更重视科普教育内容的策划和实施。他带领团队精心设计科普活动方案,通过声、光、电等现代化展示手段,将复杂的地质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科普内容。
彭建兵院士的感人故事不仅成为黄冈师范学院“大思政课”的重要内容,更激励着广大学子投身于科研事业。他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成为黄冈师范学院师生学习的楷模。在彭建兵院士的带领下,大别山地质科普教育基地逐渐成为了一个引领科普新风尚、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大别山地质科普教育基地授牌为“黄冈师范学院研学基地”
黄冈师范学院高度重视大别山地质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与发展,作为一所地方高等教育院校,拥有较为丰富的科研和教育资源,特别是在地质科学领域有着深厚的学术积淀,该校与大别山地质科普教育基地在推动黄冈市科技事业发展方面展开了深度合作,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活动中,黄冈师范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宋文生一行与科技工作者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他们表示,大别山地质科普教育基地是学校与地方政府共同建设的重点项目,旨在通过科普教育提高公众对地质科学的认识,激发更多人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科技人才。同时,他们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推动地质科学的研究和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据了解,在校内外科普基地一体化建设与发展方面,黄冈师范学院始终走在前列。学校充分利用自身的智力与人才优势,积极探索科普教育的新模式、新途径。大别山地质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正是学校在这一方面取得的杰出成果之一。从基地科普活动方案设计、科普志愿者服务、科普基地运行模式到科普资源挖掘等方面,黄冈师范学院都给予了全面而深入的支持。学院通过组织各种科普讲座、实验室开放日等活动,激发了学生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同时也加强了学院与社会的联系。同时,大别山地质科普教育基地也为黄冈师范学院提供了实践教学和科研实验的场所。
大别山院士风采
该基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亲身感受地质科学的魅力,更为地方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研究平台。通过深入合作,黄冈师范学院和大别山地质科普教育基地共同推动了黄冈市科技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地方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除此以外,在校内,黄冈师范学院建立了大别山农耕文化博物馆、生物标本馆、红色资源展示馆等科普教育基地,覆盖了地质、生物、物理等多个学科领域,为师生提供了宝贵的科普资源。校外,黄冈师范学院与地方政府或企业合作共同建设了包括大别山地质科普教育基地、黄冈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在内的多个科普教育平台,旨在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来搭建市校合作、校校合作平台,充分发挥大学的人才优势和地方的资源优势为科普工作的开展创造更好条件。
黄冈师范学院大别山农耕文化博物馆
同时,黄冈师范学院积极参与“百校百馆”——湖北省“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共建,大别山农耕文化博物馆作为首批展馆已于去年成功上线,每年接待3000-5000名学子进行科普活动。这一举措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亲身体验和学习的机会,也加强了学院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学院通过组织各种科普讲座、实验室开放日等活动,激发了学生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科普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还能为他们未来的科技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谈及学院“百校百馆”项目建设情况,黄冈师范学院宣传部工作人员表示:“通过高校与科普教育基地的紧密合作,推动科普教育与科技工作的深度融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此前,黄冈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陈向军在基地开馆仪式上曾表示:“大别山地质科普基地项目的成功实施,既可以将研学和科普教育紧密联系起来,还可以将整个鄂东的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和强县工程、乡村振兴紧密联系起来,对青少年的成长、科普意识的提升具有很重要的引导作用,同时有利于将科普基地建成为一个引擎,让它向周围扩展,发散,形成一个地标和名片,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赋能添彩。”
展望未来,黄冈师范学院将继续依托“百校百馆”——湖北省“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推动校内外科普教育基地一体化建设与发展。学院计划将大别山地质科普教育基地与校内其他科普教育基地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个覆盖多个学科领域的科普教育体系。同时,学院也将与地方政府、企业等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培养更多优秀的科技人才和推动地方科技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通过这一系列举措,黄冈师范学院致力于将大别山地质科普教育基地打造成为一个引领科普新风尚、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为青少年提供丰富多样的科普教育资源,为地方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赋能添彩。
新闻链接:https://hb.china.com/m/jiaoyu/20003188/20240531/25882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