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黄冈日报
“这个艾灸的味道很特别,像森林里的阳光!”来自俄罗斯的叶国(中文名)揉着刚做完艾灸的手掌,用略显生涩的普通话格外认真地说道。
11月1日,黄冈师范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组织来自多个国家的130余名外籍师生,走进“中国艾都”湖北蕲春,与大别山推普队一同开启一场名为“魅力中国行,相约在蕲春”的文化体验之旅。
在陶艺工坊的转盘声与蕲艾园的清香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师生共同触摸非遗的温度,见证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在我的家乡,我们也用黏土做玩偶,但中国的陶艺能变成茶杯、花瓶,太精致了!”来自老挝的苏梅梅捏着手中的陶泥,惊喜地说道。在管窑陶艺工坊,留学生们第一次触摸湿润的陶土,体验拉坯成型的奇妙过程。
“拉坯的坯,要读pī,不读pēi哦!”推普队队员朱泽霖一边举着稳定器指导拍摄,一边耐心纠正留学生的发音。摄影部的刘桐则用相机记录下他们从陌生到熟练的表情变化。来自巴基斯坦的米瑞专注地将陶泥塑成一个小碗,他说:“这不仅是手艺,更像是在和时间对话。”
从捏土、拉坯到上釉、烧制,每一个环节都成为中外师生交流的话题。推普队员们不仅是普通话“教练”,更是文化“传译员”,他们用镜头和语言,搭建起一座跨越语言的桥梁。
转战蕲艾园,空气中弥漫着艾草的清香。留学生们一边聆听推普队员讲解《本草纲目》中“蕲艾自成化以来,以蕲州者为胜”的记载,一边亲手体验艾条的制作过程。
当艾灸的温热感透过艾条传来,来自印尼的彭小龙好奇地问:“这种用植物治病的方法,在中国有多久历史了?”朱泽霖用生动的比喻回应:“就像你们国家的天贝,艾灸是中国人用了上千年的‘自然疗法’,如今还成了乡村振兴的‘香饽饽’!”
在蕲艾产品展示区,留学生们认真聆听李峥老师讲解蕲艾的历史与制作工艺。来自俄罗斯的莉莎仔细端详着手中的艾绒,感叹道:“原来一味草药背后,有这么深厚的文化。”
“看学生们从一开始紧张地说‘你好’,到现在能流畅介绍‘这是蕲艾,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这种语言和文化的双向收获,正是我们带他们来的意义。”带队老师詹红娟欣慰地说。
在活动中,推普队员们不仅教留学生正确发音,还指导他们用镜头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从陶艺拉坯的旋转韵律,到艾绒揉捻的细腻动作,留学生们拍摄的视频中,艾草的绿与陶土的棕和谐相融,字幕上还细心标注着“蕲艾是地理标志产品”。“他们不仅学会了说,更学会了如何讲述。”活动带队老师李峥笑着说。
“蕲春是个能‘闻得到历史,摸得到现在’的地方!”活动结束后,叶国用刚学的中文总结道。
黄冈师范学院国际交流合作处处长胡来胜表示:“当‘洋面孔’遇见‘老传统’,碰撞出的正是文化交流最鲜活的模样。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更多国际友人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据了解,大别山推普队是教育部、团中央认定的推普专业队伍,指导老师张新刚、胡晓晏、周萍萍、詹红娟、李峥等均为湖北省优秀普通话测试员。此次活动中,推普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在文化体验中融入语言教学,实现了文化传播与语言推广的双向赋能。
“从陶艺工坊到蕲艾园,从拉坯的发音到艾灸的体验,这场跨越国界的文化之旅,让留学生在‘说普通话、拍中国美’的过程中,既读懂了非遗传承的坚守,也看到了中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推普队指导老师张新刚表示。
新闻链接:黄冈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