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北日报
“拉坯的‘坯’,要读pī哦!”11月1日,在蕲春县管窑镇陶艺工坊,大别山推普队队员朱泽霖一边指导拍摄,一边纠正外籍同学的发音。当天,在大别山推普队的陪伴下,黄冈师范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组织外籍师生130余人走进“中国艾都”蕲春,在管窑古陶和蕲艾香氛中,开启一场“魅力中国行,相约在蕲春”的文化奇遇记。

推普队员与留学生们一起参加活动
“这个艾灸的味道很特别,像森林里的阳光!”来自俄罗斯的叶国(中文名)揉着刚做完艾灸的手掌,用略显生涩却格外认真的普通话说出了自己的感受。
来自老挝的宁宁(中文名)边捏陶泥边笑着说:“在我的家乡,我们用黏土做玩偶,没想到中国的陶艺能这么精致,还能变成茶杯、花瓶,太神奇了!”推普队员刘桐用相机记录下她的惊喜表情。

留学生学习艾草产品制作

留学生们学习制陶拉坯
大别山推普队由黄冈师范学院传媒与影视学院组建,全称为大别山精神普通话推广队,是教育部、团中央2025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入选团队,致力于在大别山区推广提升普通话应用水平,队内多名指导老师,如张新刚、胡晓晏、周萍萍、詹红娟、李峥等均为湖北省优秀普通话测试员。
在蕲艾园,艾草的清香扑面而来。推普队队员们当起了“文化翻译官”,给留学生讲解《本草纲目》里“蕲艾自成化以来,以蕲州者为胜”的记载。当艾灸的温热感透过艾条传来时,来自印尼的彭小龙(中文名)好奇地追问:“这种用植物治病的方法,在中国有多久历史了?”朱泽霖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就像你们国家的天贝,艾灸是中国人用了上千年的‘自然疗法’,现在还能让农民们致富呢!”

带队老师詹红娟与外教在蕲艾园交流蕲艾的功效

带队老师李峥教留学生卷艾条
活动中,推普队员们不仅当起了“普通话教练”,纠正留学生不正确的发音,更发挥专业特长,教他们用镜头捕捉传统非遗的神韵。“留学生们拍的视频,把艾草的绿和陶土的棕搭配得特别好,还加了‘蕲艾是地理标志产品’的字幕,很专业!”活动带队老师李峥笑着说。另一位带队老师詹红娟欣慰地说:“看学生们从一开始紧张地说‘你好’,到现在能流畅介绍‘这是蕲艾,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这种语言和文化的双向收获,正是我们带他们来的意义。”

活动合影

推普队队员与带队老师合影
“蕲春是个能‘闻得到历史,摸得到现在’的地方!”叶国说,中国非遗让人印象深刻。
黄师国际交流合作处处长胡来胜表示,这趟文化之旅,使“洋面孔”与“老传统”激情碰撞,让留学生在“说普通话、拍中国美”的过程中,既读懂了非遗传承的坚守,也看到了中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