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黄师】《中国教育报》刊发我校校长漆昌柱署名文章

编者语: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21日第7版(高校新风)刊发我校校长漆昌柱、副校长夏庆利署名文章《以文育人 全科融通 数智赋能——黄冈师范学院培养乡村卓越教师的探索实践》。文章从“积极破局:三大核心举措破解乡村教师培养困境”“内核优化:三维突破,构建乡村卓越教师培养新模式”“实践成效:彰显‘黄冈方案’的多维价值”三个方面阐述了我校在培养乡村卓越教师方面的创新性经验与做法,为乡村振兴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了“黄冈方案”、贡献了“黄师力量”



原文如下:

以文育人 全科融通 数智赋能 

——黄冈师范学院培养乡村卓越教师的探索实践

随着乡村振兴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乡村教育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能发展”的高素质教师需求越发迫切。黄冈师范学院扎根大别山革命老区,秉承百廿师范传统,自2012年起,以“卓越教师实验班”“全科教师定向培养”“优师计划”为重要抓手,历时13年探索构建“以文育人、全科融通、数智赋能”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其他院校培养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教师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

积极破局:三大核心举措破解乡村教师培养困境

(一)革新培养机制:定向“留人”+文化“留心”,筑牢职业发展根基

定向“留人”,促进供需适配。学校创建“全程教育临床”模式(20122017年),开办6期“卓越教师实验班”,以“双导师制”推动师范生深入乡村学校,实践覆盖师德历练、专业认知、实践体验全维度,构建“高校—政府部门—学校(UGS)”合作雏形;推出“全科教师委托培养”(20172021年),与湖北省黄冈市合作实施“县来县去、乡来乡去、村来村去”机制,通过“指标到县、定向招生、联合培养”,为乡村输送726名全科教师,相关经验在湖北省内推广;四步推进“136A”优师行动(20172024年),即“1个专业试点+3个专业示范+6个专业协同,覆盖学校全部(All)师范专业”,累计定向培养师范生2000余名,有效缓解乡村高水平师资短缺困境。

文化“留心”,涵养职业情怀。学校整合大别山红色资源,投入1200余万元,建成大别山红色文化实习实训基地,推动红色文化进党建、进校园、进课程、进实践、进剧目、进学科,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红色剧目排演”等实践活动,铸就师德底色;以名人文化培根,开发“东坡文化概论”等校本课程,深入乡村开展“名人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行动及支教活动,引导师范生增强文化自信与服务基层的使命感;以教育文化塑形,以“五育”融合构建课程体系,通过“名师导航”“实践体悟”“仪式赋能”等系列举措,铸就良师风范。

(二)重构课程体系:“五育”融合+全科融通,提升育人能力

“五育”融合筑生态,提升综合素养。学校坚持“健康第一”理念,构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特色项目”体育教学体系,开设舞龙、舞狮、龙舟等项目,2025年,学校获批首批全国健康学校;文化赋能“三全育人”,将大别山红色文化、东坡文化融入课程,举办“本科教学节”“小满美育节”“中医药文化节”,创演大型音乐剧,营造“五育”并举的育人氛围。

全科融通建体系,支撑“一专多能”。学校以“全科素养”为核心,设立“教育价值引领、学科专业水平、全科综合素养、数智运用能力、实践创新经历”“五维一体”的课程模块,贯穿教育实践全过程;强化跨学科融合,在教学中融入STEAM教育、数智素养、工程思维等元素,打破分科壁垒,培养师范生适配乡村教育的跨学科能力。

(三)升级发展路径:数智赋能+协同赋力,增强发展后劲

数智赋能,打造智慧育人新形态。一是环境智能化。学校投入超2亿元建设智慧教学生态示范区,搭建AI教学质量大数据分析平台,实现课堂AI测评与督导。二是课程智慧化。学校建成3000余门在线课程、60余门智慧课程及109门国家、省级一流本科课程,通过AI助教、知识图谱实现个性化教学。三是训练精准化。学校依托智慧书写中心、教师教学能力AI测评平台,提升师范生技能训练效率。

协同赋力,构建协同育人新模式。学校坚持校地协同,联合政府部门与中小学成立省级教师教育共同体,推行“双基地、双实践、双导师”制度,实现互聘师资、共建名师工作室;实施“三域联动”,以“书院+学院”为载体,融通高校理论学习与乡村基地实景浸润,形成“学院—书院—乡村基地”协同模式;开展“六维共治”,通过“制度赋责”“AI赋能”“校友赋智”“认证赋质”等6项机制,构建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体系。

内核优化:三维突破,构建乡村卓越教师培养新模式

培养机制创新:从单向输送到双向扎根。学校将制度化定向培养与内涵式文化育人深度融合,既通过“136A”优师行动、委托培养保障师资供给,又以“六进六融”培育师范生的乡土情怀,实现职业导向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形成可复制的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创新:从分科割裂到全科融通。学校突破传统分科局限,以“五维一体”课程提升师范生的跨学科能力与数智素养,将地方优秀文化资源与“五育”融合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有机结合,致力于打造省级示范培养方案。

发展路径创新:从单一培养到数智协同。学校构建“环境—课程—训练”“三位一体”数智赋能体系,深化“UGS”协同与“三域联动”,整合多元资源形成开放式育人网络,为师范生提供全景式专业发展支持。

实践成效:彰显“黄冈方案”的多维价值

“思想库”筑基:研究成果赋能教育实践。学校获批省部级课题与教改项目70余项,出版专著10余部、教材20余部,发表教研论文300余篇,获得省级以上教科研奖励30余项。

“人才池”蓄能:毕业生成为乡村教育中坚力量。学校为湖北省基础教育定向委培中小学教师2000余人,超85%的学生选择教育类岗位就业,岗位吻合度高,学生扎根基层比例显著提高;近5年,学生参加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获得国家级别奖项200余项、省级奖项500余项,学生综合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基础盘”提质:教学建设成果丰硕。学校所有师范专业均获批省级及以上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师范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通过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在湖北省高校专业监测评估中获评A类;黄梅戏文化传承与创新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拥有24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获批国家、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09门。学校教师获得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新文科正高组二等奖等省级以上奖励8项,在湖北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奖20余项,教学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示范区”引领:经验辐射全国。省级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成效显著。学校获批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试点高校、湖北省智慧校园建设单位,在全国各类会议上交流100余次,“黄冈方案”为其他院校开展乡村卓越教师培养提供了参考。

随着乡村卓越教师培养实践的深入推进,黄冈师范学院不仅破解了传统师范教育的困境,还构建了助力“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能发展”的高素质教师的成长新生态,为乡村振兴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贡献了“黄师力量”。

(黄冈师范学院校长漆昌柱 副校长夏庆利)


原文链接:paper.jyb.cn/zgjyb/html/2025-11/17/node_144747.htm

(来源:《中国教育报》 责编:黄师宣)



上一篇:下一篇:

作者:发布时间:2025-11-21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