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黄冈日报
机器人抓取、感应加热、高温淬火……11月15日,在湖北鸣利来公司,一颗颗陀螺形钻头从全自动化生产线上“走”下来,装箱后销往巴西、智利、俄罗斯等国。
几年前,鸣利来公司遇到“卡脖子”难题:牙轮钻头不耐磨,钻深不到600米就报废,产品竞争力不够,一度只能望着国际市场叹气。
改变,源自与黄冈师范学院机电与智能制造学院研发团队的合作,通过联合攻关,鸣利来钻头的使用寿命成倍提高,成为国际市场“宠儿”。这是该校扎根地方搞科研的生动实践。
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近年来,黄冈师范学院坚持“立足黄冈、融入黄冈、服务黄冈”,主动、精准对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扎根地方搞科研,在将高校科研智慧融入地方发展方面,走出一条行之有效“黄师路径”,大别山区崛起一支科研“生力军”。
体制改革,激发教师队伍科研激情
11月13日,一则出自黄冈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赵国伟研究团队的科研论文登上国际权威期刊《自然·通讯》,在学术界引起关注。
这一成果,源自赵国伟团队在全固态电池固体电解质关键材料领域取得又一重要研究进展,也是该校激发科创活力、以“人才链”赋能“创新链”结出的硕果。
黄冈师范学院是黄冈唯一一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人才家底”较为丰厚:现有539名博士人才,139名“楚天英才计划”等各类人才,9名教师入围全球2%顶尖科学家榜单……
如何用好这些人才资源,激发教师科研活力?
近年来,学校以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破题,加强科研平台培育,构建良好的科研生态。
学校先后出台修订《高质量期刊认定办法》《教学科研成果认定办法》《奖励管理办法》《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科研诚信建设和学术不端治理实施办法》等15个文件,确立以质量、绩效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与激励机制,为全校师生营造了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新的体制机制,厚植了科研“土壤”,让教师们“劳有所得、创有所获”。例如,对认定为A1级的科研项目,奖励绩效100万元,对认定为A+级的期刊论文,奖励绩效50万元。对于科技成果转化净收益,最高97%归团队或个人所有。
同时,对接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需求,学校实施科研创新平台提质行动,建立省、市、县三级科研平台。截至目前,建有国家级平台3个、省级平台34个、校市级平台24个,形成层次分明、覆盖广泛的创新平台矩阵。
制度激励+平台加持,激发博士、教授等教师队伍的科研激情,科研成果迎来井喷之势。
近10年,学校承担各类省部级项目274项、国家级项目171项,发表高质量论文3000多篇。其中,近3年,SCI发表量年均增长22.9%,国家级科研项目数稳定提升。2023年、2024年连续2年科研经费过亿元。
“六在”模式,将人才“活水”引向产业“前线”
2025年,黄冈师范学院教授刘志入选“荆楚最美科技工作者”,成为全省获此殊荣的10人之一。
刘志既是学校的教授,也是在团风担任了2年科技副总、4年科技副县长的青年科技人才。
4年间,他将实验室搬进企业车间,带领团队攻克智能焊接、无人化检测等“卡脖子”难题,将复杂钢结构产品制造精度提升至微米级,一次合格率突破99%,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为黄冈钢构企业培养30余名高级工程师和技术骨干。
“只有到一线,才知道基层需要什么,科研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刘志感慨道。在黄冈师范学院,像刘志这样,长期“零距离”服务企业的教授博士比比皆是。
黄冈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陈向军介绍,为发挥高校对地方发展支撑作用,学校大力推行“编制在黄师,工作在企业;岗位在黄师,研发在企业;人才在黄师,转化在企业”的“六在”模式,将人才“活水”引向产业“前线”。
一方面,通过湖北省“院士专家企业行”“博士服务团”“科技副总”“科技特派员”等服务基层计划,选派高层次人才到基层一线。另一方面,主动与黄冈10个县市区对接,以一个学院对接一个县市、一个团队对接一个主导产业、一名博士(教授)对接一个龙头企业,促进人才下基层。
在“六在”模式下,学校20多名高层次人才挂职科技副县长、科技副总,300余名教授、博士教师走进车间田野。这些“最强大脑”,围绕地方产业发展痛点、企业发展的难题,开展靶向攻关,将发展难题变科研课题,每年承接企业委托横向项目300多项,合作经费近亿元。
如今,在黄冈师范学院,主动融入生产一线,在一线中贡献智慧、实现个人价值,已经成为教授、博士们的新追求。
成果转化,将智力优势变发展胜势
走进湖北精诚钢构有限公司自动喷涂线车间,偌大的生产线只有2名工人,可年产25万只型钢,年产量是原来5倍,同时,年可节省30%的油漆。
该生产线颠覆了钢结构原始涂装生产工艺,开创了钢结构涂装新工艺,曾获得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该项技术由黄冈师范学院喻国铭教授团队研发而成,该技术成果已在湖北恒通石化设备有限公司等20多家企业转化应用,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0.92亿元。
喻国铭团队科技成果转化的故事,只是黄冈师范学院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以“创新链”支持“产业链”,将智力优势变发展胜势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学校不断做强科研平台,做实产教融合,与市政府、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共建湖北省中科产业研究院,研究院与科峰传动等市内多家企业共建10个研究所、10多家科创中心和多个校企重点实验室,获批国家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大别山分中心,负责运营黄冈科创供应链平台,打通科技转化“最后一公里”。
目前,该研究院已转化科技成果30余项,孵化企业26家,发布技术需求1400多项,每年为100家企业提供技改咨询和技术咨询,协助完成技术合同登记702项,登记额2亿多元,研发的金银花、葛根醋、参精红茶等大健康产品,俏销市场。
一项项科技成果“落地生金”,诠释了黄冈师范学院的科研力量。黄冈师范学院科技处负责人自豪地说,学校正源源不断地将智力资源转化为经济红利,成为黄冈助力支点建设的重要科技力量。
新闻链接:黄冈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