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列表

光明日报:黄冈师范学院——守师范初心 育时代新人 以教育强校服务区域发展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陈向军



今年恰逢黄冈师范学院建校120周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以“扩点更名、提质申博”为抓手,在坚守师范本色中创新发展路径,在服务区域发展中彰显高校价值,努力书写高水平师范大学建设新篇章。


铸魂育人:锚定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方向

擦亮红色基因育人底色。深度挖掘大别山红色资源,编撰红色文化系列校本教材,连续举办七届大别山红色文化研讨会,创新开展“重走红军路”等研学活动,创编《大别山红色薪传》等剧目,让学生在红色浸润中感悟初心。

践行教育家精神核心要求。学校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构建“师德铸魂、能力立身、素养赋能”培养体系。聘请教书育人楷模担任“师德导师”,通过名师讲堂、入职宣誓等活动强化职业认同,将师德表现作为评奖评优首要标准。

构建五育融合培养体系。学校以“崇德、博学、能说、会写、善思”为目标,细化五育培养体系。打造40余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实现专业全覆盖;开设教育人工智能等微专业深化“新师范”建设;践行“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建立劳动实践基地,培育复合型、创新型教师。


守正创新:激活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以学科集群建设夯实发展根基。学校紧扣教育强国与黄冈“两区”建设需求,构建以师范学科为核心、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体系,重点建优教育、人文、数理、健康、智能五大专业群。学校已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拥有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与3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连续3年获评省属高校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评“第一等次”。

以数字赋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校遵循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构建线上线下融合、虚拟实景结合的教学模式。建设在线慕课平台、虚拟仿真实验室,创新数字化微格教学,实施“智慧课堂”工程,促进5G、人工智能与教学深度融合,相关成果入选教育部数字化赋能典型案例。

以产教融合提升科研创新效能。学校与中小学共建实习基地,将一线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与企业共建创新平台,聚焦绿色建材、绿色食品加工等领域开展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近年来,学校承担国家级项目100余项、省部级项目60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72项,专利授权720余项。


服务大局:彰显革命老区高校的责任担当

助力乡村教育振兴,夯实教育公平根基。学校以促进教育公平、建设教育强国为导向,开设“荆楚优师计划”定向培养班,为乡村学校输送“本土化、全科型”教师;建立乡村教师“国培”“省培”基地,开展校地结对帮扶,组织师生顶岗支教、送教下乡,有效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激活高质量发展动能。学校紧扣黄冈“武汉都市圈重要功能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定位,对接重点产业与新兴产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重点培养教育、大健康、文旅、人工智能等领域应用型人才,支撑地方产业升级;深化“产学研用”合作,推动科教与产业深度融合,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传承弘扬优秀文化,凝聚精神文明力量。学校依托黄冈教育文化、东坡文化、黄梅戏文化、中医药文化等特色资源,新建黄梅戏学院、李时珍中医药学院,建成鄂东教育与文化研究中心等8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助力区域文化软实力提升。


夯实党建:筑牢高质量发展的政治保障

强化政治建设,把牢正确方向。学校严格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议事决策规则,建立常态化学习机制。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筑牢校园政治与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夯实组织基础,激发基层活力。学校坚持大抓基层,优化党组织设置,实现党支部在教学科研团队、班级、学科专业全覆盖。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打造“一支部一品牌”,提升凝聚力战斗力;严格党员教育管理,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引导党员在各领域创先争优。

深化从严治党,营造良好生态。学校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基层延伸,压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开展常态化警示教育,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加强作风建设,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弘扬求真务实作风,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新闻链接: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7071a0a686cb408fb618afb173a9efaa


上一篇:下一篇:

作者:发布时间:2025-11-25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