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黄冈党旗红
黄冈师范学院以“干部素质提升年”为重要抓手,紧扣“立足黄冈、融入黄冈、服务黄冈”发展战略,围绕“黄冈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着力锻造信念忠诚、担当作为、为民服务的高素质干部教师队伍,走出一条勇于担当、善于创新的“黄师路径”,打造了多维度支撑地方高质量发展的“黄师”模式。
精准对接产业
锻造科技创新生力军
聚焦一线,把人才“活水”引向产业“前线”。学校强力推进“三个一行动”(一个学院对接一个县市、一个团队对接一个主导产业、一名博士教授对接一个龙头企业),促进科技人才向产业一线流动。截至6月中旬,2名高层次人才挂职科技副县长,与企业合作建立博士工作站17个,70余名博士教授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科技特派员,300余名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紧扣需求,变发展难题为科研课题。围绕产业和企业发展的难题、痛点,组织教授博士团队定向攻关,通过企业“出题”、学校“答题”,破解企业“卡脖子”难题,提升教授团队科研攻关能力。学校科研团队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等成果达382项,为企业解决难题近300项,助力企业经济效益超30亿元。
做强平台,把科研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与黄冈市人民政府、中科院武汉分院共建湖北省中科产业技术研究院,研究院与黄冈企业共建20余个研究所和创新中心,协助运营黄冈市科创供应链平台。近一年来,入驻企业1400余家,成功对接转化技术成果740项,完成技术合同登记额2亿多元。干部教师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推动了企业发展能级、发展速度、发展质效、发展后劲的整体提升。
擦亮文化名片
打造文化传承创新高地
传承红色文化。发挥黄冈大别山红色文化优势,牵头成立湖北省大别山精神研究会,全国发表大别山精神研究期刊论文数量最多的10位学者中,5位来自黄师。原创红色剧目《大别山红色薪传》在全国持续演出,反响热烈,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优秀奖,“红色薪传”品牌受到省主要领导批示肯定。《大别山精神》课程被纳入全省素质教育选修课,在超星平台开设慕课《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点击量破千万。
挖掘东坡文化。编写《东坡文化概论》《苏东坡在黄州》等教材,推出系列东坡文化课程。编排东坡题材的音舞诗剧《东坡吟》、微话剧《我有斗酒》,成立“黄冈市东坡文化研究与传习中心”,全面推进东坡文化和古籍高水平研究。
推广中医药文化。积极对接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成立李时珍中医药学院,培养中医药专门人才,获批“大别山道地药材种质改良与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李时珍中医药文化与产业研究中心”和湖北省中医药宣传教育基地;与黄冈市中医院、蕲春县人民医院合作,投资建设“时珍中医小院”,共同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产业深度融合,形成良好成效。
弘扬戏曲文化。黄梅戏文化传承与创新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原创黄梅戏音乐剧《霜天红烛》获湖北“屈原文艺奖”,入选2025年教育部、文旅部和财政部组织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赴宁夏演出。培训黄冈黄梅戏曲学员500余名,联合黄梅戏剧团出品《我的乡村我的亲》《一代义伶邢绣娘》等优秀作品,广获赞誉。
深化校地共融
当好经济社会发展智库
做强校地共融“人才库”。持续实施“百名博士引进工程”。截至目前,引进博士500余人,国家和省级各类荣誉专家100余人次。培养乡村全科教师726名,“优师计划”教师140人。黄冈10个县(市、区)80%以上的中小学有黄师校友担任校长、副校长或骨干教师,闻名中外的黄冈中学5任校长毕业于该校。学校60%的毕业生留黄就业创业,祥云集团、鸣利来、精诚钢构等市内骨干企业掌舵人均为黄师校友。
做好党委、政府科学决策的“智库”。学校发挥人才优势,瞄准区域重点,谋实题、破难题,产出一批党委、政府信得过、用得上的智库成果,先后有3份报告被副国级领导肯定式批示,127份报告材料被省部级、市厅级领导批示,100余份建议纳入地方政府规划,众多智慧成果转化为党委、政府的决策。李时珍中医药学院关于蕲艾、菊花、道地药材的多项调研报告,被市发改委、市卫健委、市科技局等部门采用。
做优乡村振兴的“项目库”。为麻城、红安、蕲春等3个县市完成20余项传统村落与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设计,培育油茶、食药用菌开发等特色产业,油茶创新团队在麻城建立油茶示范基地8000亩,带动8万亩同类资源开发利用;土壤微生物团队分离驯化野生食用药菌23种,在7个村建设14个基地。为麻城东垸村争取“以工代赈”等项目资金2200万元,帮助该村从一个深度贫困村一跃成为中国传统村落、全国美丽乡村、3A景区。
新闻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PxrDGFWjuKoppbKPQpo4L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