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黄师】《光明日报》刊发我校办学历史文章

编者语: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21日第4版(要闻)刊发了我校党委书记陈向军署名文章《黄冈师范学院:百廿育师路 薪火映初心》。文章从“筚路蓝缕 百廿荣光奠基业”“守正创新 时代潮头谱华章”两个方面阐述了我校建校120年来的不凡历程、辉煌成就,展现了学校扎根师范教育、紧跟时代潮流、追求创新卓越的办学追求。



原文如下:

黄冈师范学院:百廿育师路 薪火映初心

巍巍大别山,汤汤古黄州。在这片承载着千年文脉与红色记忆的沃土上,一所诲人不倦的高等学府——黄冈师范学院巍然屹立。自1905年“黄州府师范学堂”启航,历经风雨沧桑,始终与国家民族命运共振,与时代发展同频,铸就了“尚师表、勇担当、秉诚朴、图自强”的黄师精神,谱写了一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壮丽乐章。

筚路蓝缕 百廿荣光奠基业

黄冈师范学院的历史,是一部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奋斗史。历史源头“黄州府师范学堂”,开鄂东现代师范教育先河,是教育救国的时代强音。

辛亥鼎革,风云变幻,学堂在时代的洪流中几经辗转,更名易址,却始终在炮火与动荡中艰难维系着教育的薪火。特别是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学校7年避寇西迁至罗田县泗泊河畔,师生同仇敌忾,以天为庐,以地为席,在简陋的茅屋祠堂中坚持弦诵,书写了烽火岁月中教育不辍、弦歌不绝的动人传奇,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坚韧不拔的教育情怀和救亡图存的爱国担当。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雨露,焕发出勃勃生机。从解放初期的湖北省黄冈师范学校,到后来的黄冈师范专科学校、华中师范学院黄冈分院,校名几度更迭,校址数次变迁,但“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的初心与使命始终如磐,师范教育的血脉赓续不断,为鄂东乃至更广阔的地区输送了大批优秀教育人才,逐步发展成为鄂东地区重要的人才培养摇篮。

改革开放的春风,为黄冈师范学院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1978年,学校更名为“黄冈师范专科学校”,开启了高等教育的新征程。一代代黄师人秉承“厚德、博学、力行、致远”的校训,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于1988年被评为全国首批先进师范专科学校,声誉鹊起。1993年学校更名为“黄冈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95年,学校与黄冈教育学院合并,教育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历经数载不懈努力,1999年,学校成功升格为本科院校,正式更名为“黄冈师范学院”,实现了办学层次的历史性跨越,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守正创新 时代潮头谱华章

黄冈师范学院紧抓机遇,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成就瞩目。

党建引领,擘画发展新蓝图。学校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不断完善内部治理体系。通过科学编制、接续实施五年规划,学校确立以“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为主线,围绕“申硕”和“更名师范大学”两大核心目标,实施“人才高原高峰”发展战略,推进“党的建设凝心聚力、人才培养强基提质、校园环境优化提升”三大工程,学校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发展动力更加强劲。自2018年以来,学校党委立足“一融双高”建设要求,以构建多领域、全覆盖的党建工作新格局为重要抓手,倾力打造“薪火相传、铸魂育人”党建“1+6”品牌矩阵。其中,“1”即“薪火相传、铸魂育人”党建工作总品牌,统领全局;“6”则涵盖“黄师薪火”学生党建、“黄师先锋”机关党建、“黄师红烛”教师党建、“黄师红桥”特殊群体党建、“黄师青松”离退休党建、“黄师工匠”后勤服务领域党建六大领域,有效激发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师生的先锋模范作用。

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结硕果。学校聚焦“一流本科”建设目标,深入推进“四新”(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专业结构持续优化,内涵建设不断深化。目前,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已达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达24个,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建设成果丰硕,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专业集群。教师教育特色更加鲜明,“优师计划”稳步推进,成效显著;与地方合作共建的“一多书院”,积极探索“书院+学院”协同育人新模式,致力于培养扎根乡村、献身教育的卓越乡村教师。近年来,广大学子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系列竞赛、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等全国性重要赛事中屡创佳绩,获奖数量高达1800余项,展现了黄师学子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卓越的创新精神。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也持续提升,大批优秀毕业生迅速成长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和骨干人才。2011年学校获批独立开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目前已独立培养教育硕士14年;2024年学校成功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教育、食品与营养、音乐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办学层次再上新台阶。

人才强校,师资队伍攀高峰。学校始终将人才视为第一资源,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百名博士引进工程”“明珠学者计划”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广纳贤才,精心培育,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得到显著优化,整体素质和学术水平大幅提升。近5年来,学校成功延揽与精心培育博士研究生近300名,博士人数达539人,专任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已逾46%,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加速崛起,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人才动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斐然,黄梅戏文化传承与创新教师团队被成功认定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成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璀璨典范;学校拥有“楚天学者”“湖北名师”等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60余人次,9位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人才集聚效应日益凸显。

学科科研,创新动能竞奔涌。学校坚持“四个面向”,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科研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现有省级重点(优势特色)学科(群)5个,学科布局日趋合理,特色优势逐渐彰显。近5年,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百余项,省部级项目200余项,科研经费屡创新高,高水平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在SCI、CSSCI等高级别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持续增长,学术影响力稳步提升。尤为可喜的是,2025年工程学和化学学科成功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行列,音乐学科首次入围2025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前40%,位列全国第67位。学校科研平台建设同样成效卓著,拥有“传媒与艺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林木种质改良与资源综合利用”等一批国家级、省级科研平台,为高水平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文化铸魂,校园生态焕新颜。学校深挖百年办学历史和鄂东地域文化精髓,大力弘扬以大别山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大别山红色薪传”育人品牌和大别山精神研究会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原创大型黄梅戏音乐剧《霜天红烛》荣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并进京展演,荣获多项大奖。着力推进“环境思政”建设,建成了校训石、黄师足迹石、孔子雕塑园、明珠湖等一批格调厚重雅致的校园文化景观。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一院一品”建设成果斐然。持续推进校园基本建设,东校区建设稳步推进,智慧校园、平安校园建设成效显著,为师生提供了优良的学习生活环境。近年来,先后荣获“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湖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高校”“全国绿化先进集体”“湖北省文明单位”“湖北省平安校园”“湖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等荣誉称号,校园的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美誉度持续提升。

开放办学,合作交流谱新篇。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理念,积极拓展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及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稳步推进。与斯里兰卡萨伯勒格穆沃大学共建的孔子课堂,成为传播中华文化、增进国际友谊的重要窗口。鄂台文化交流合作持续深化,举办首届海峡两岸黄梅戏文化交流活动,连续6年主办鄂台青年发展论坛,学校被授予“湖北省台湾青年就业示范点”。校地、校企合作不断拓展,成立湖北省中科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协同创新平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持续提升,“六在”(编制在黄师,工作在企业;岗位在黄师,研发在企业;人才在黄师,转化在企业)产教融合模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为区域发展贡献了黄师智慧与力量。

百廿黄师,弦歌不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黄冈师范学院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锚定建设“全省一流、全国知名”高水平师范大学的宏伟目标,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续写新辉煌。

(作者:陈向军)

原文链接:https://app.guangmingdaily.cn/as/opened/n/e03602aa0dbb4ba09a6d23dcb0a3be2b

(来源:《光明日报》 责编:黄师宣)




上一篇:下一篇:

作者:党委宣传部发布时间:2025-11-22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