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列表

黄冈新闻网:架起“连心桥” 激活强动能 ——黄冈师范学院侨联聚力绘就高质量发展同心圆

来源:黄冈新闻网

在黄冈师范学院,“蘑菇教授”郑永良将实验室延伸至田间地头,以科技赋能农业;赵国伟教授带领团队攻坚新能源材料,助力学校化学学科跻身全球前列;关玉蓉教授以国家级一流课程与金牌竞赛成果,重塑计算机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尽管岗位不同、领域各异,他们却共同拥有一个鲜明的身份——侨界成员。

近年来,黄冈师范学院侨联持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凝聚侨心、汇集侨智、发挥侨力、维护侨益,成为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校地融合发展的“强引擎”。

强基固本,凝聚侨心侨力

侨联工作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团结引导广大侨界人士与党同心同向同行。为筑牢思想根基,黄冈师范学院侨联以“思想引领”为核心,持续加强理论武装。组织会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祌,开展专题学习、座谈交流、线上研讨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侨联主席余国宇在校内平台发表“两会”热议文章,引发师生共鸣;关玉蓉教授在“团结奋进大讲堂”上作“学习新质生产力,汇聚侨心侨力”主题报告,激发侨界成员投身学校发展的内生动力。

在凝聚共识的基础上,该校侨联着力构建“校—地—侨”联动机制,拓展“校侨联+社会侨联+校友会”合作模式,推动资源共享、平台共建、人才共育。2024年,侨联成员参与各类学术交流、技术对接、社会服务活动30余场,逐步形成“以侨引侨、以侨促产、以侨兴教”的良好局面。

在“汇集侨智”方面,该校侨联努力让侨界智力资源成为科研创新的“新引擎”。校侨联积极承办“团结奋进大讲堂”,邀请计算机学院副院长关玉蓉教授作“学习新质生产力,汇聚侨心侨力”学术报告。侨联承诺将利用侨联丰富资源,形成机制,每年邀请一至两名侨联成员举办“团结奋进大讲堂”活动,为校地发展提供巨大潜力和智力保障。侨联副主席郑友阶教授、秘书长江砥教授的科研项目,分别获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资助。江砥教授还长期致力于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典型引领,彰显侨界担当

“发挥侨力”是侨联服务社会的关键抓手。在黄冈师范学院,一批侨界代表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深入的社会服务和扎实的育人成果,成为校地高质量发展的“金字招牌”。

生物与农业资源学院郑永良被称为“蘑菇教授”,不仅因为他在食药用菌领域的深厚造诣,更因他将科技成果写在田间地头。2019年,他带领团队利用废弃养猪场创办湖北金顶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成金顶循环农业产业园和东山菌谷基地,推动大别山地区食用菌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目前,公司已带动10个村建设菌菇生产基地,菌棒年产量突破20万棒,辐射就业近200人,年产值超300万元。


(“蘑菇教授”郑永良)


作为黄冈市政协委员,郑永良积极建言献策,提交多项涉农提案,推动“产教融合+乡村振兴”模式落地见效。他兼任湖北省科技特派员、“院士专家企业行”专家,服务多家农业企业,获评湖北省“万企兴万村”行动标兵。其事迹被多家媒体称为“大别山版《山海情》”,成为校地合作的生动注脚。

化学化工学院赵国伟教授是湖北省“百人计划”创新人才,他带领团队建成300余平方米的高水平新能源材料实验室,构建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创新平台。四年来,他主持纵横向项目8项,引进经费位居学校前列,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余篇,申请专利10项,为该校化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前1%作出突出贡献。


(赵国伟教授主持建设的高水准实验室)


在育人方面,他创新“博士—企业高工—本科生”三级梯队模式,指导学生获多项国际奖学金。他主持“世界著名科学家来鄂讲学”项目,邀请海外院士来校交流,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其团队与多家企业合作实现技术转化,预计年产值超千万元,真正实现“研有所用、学有所成”。

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关玉蓉教授是国家级一流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的负责人。她从教25年,持续推动课程改革,构建“5E”生成式教学模式,自主研发智能学伴机器人,打造“师—生—机”协同的双链迭代课堂,课程获《人民日报》新媒体、湖北电视台等媒体报道。


(关玉蓉教授指导学生竞赛)


她坚持以赛促学,带领学生在ACM、“互联网+”挑战杯等赛事中斩获国家级奖项20余项,培养出一批高层次就业创业典型。在科研方面,她主持多项教育部及省级项目,指导研究生发表SSCI一区Top期刊论文,实现教育技术领域突破。

一批年轻的侨联成员也不甘示弱,他们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较高的专业素养,务实进取,勇于创新,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崭露头角,展现出不凡的发展潜力。侨联会员、传媒与影视学院青年教师周卫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她潜心教学,勇挑重担,在由湖北省总工会、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2025年湖北省第九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表现突出,荣获“文科组一等奖。”

暖心护侨,共绘发展同心圆

“感谢侨联的孩子们,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88岁的退休侨眷董亚平在生日当天收到“黄师侨”志愿服务队送来的祝福时激动地说。

2024年6月筹备、9月正式组建的“黄师侨”志愿服务队,如今已成为该校维护侨益的暖心品牌。为18名退休侨眷送去节日问候与文创产品,帮助文学院退休教授彭玉光协商解决房屋漏水难题,在退休侨眷生日时登门慰问,等等。首批近60名学生志愿者用贴心服务让侨眷感受到“侨联大家庭”的温暖,该举措也被省市侨联列为年度特色工作。


(“黄师侨”志愿服务队)


此外,该校侨联还积极拓展侨益维护渠道,组织涉侨政策法规学习,开展“惠侨助侨暖侨”行动,推动“侨胞之家”建设,打造集服务、联谊、展示于一体的侨界综合平台。

展望未来,该校侨联将继续围绕“凝心铸魂、侨建支点、联侨扩圈、强基延臂、提能增效”五大行动,持续深化思想政治引领,拓展侨智侨力发挥路径,强化服务保障机制,打好“侨”牌,为学校“全省一流、全国知名”高水平师范大学建设贡献更多侨界力量。

从课堂到田野,从实验室到产业一线,黄冈师范学院侨联正以实实在在的作为,诠释着“以侨为桥、以心联侨”的深刻内涵,在校地融合发展的浪潮中,持续绘就最大同心圆,书写新时代高校侨联工作的“黄师答卷”。

新闻链接:https://www.hgdaily.com.cn/w/3/m_ciye/4O1184O183550O0O1.html



上一篇:下一篇:

作者:发布时间:2025-10-13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