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黄冈日报
在黄冈市老年大学的教室里,21岁的王祖宏站在一群银发学员面前。这位黄冈师范学院表演专业的大三学生,以播音主持艺术实践课教师的身份,成为该校最年轻的教师,也是该校唯一的“00后”。作为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会员,他的任务是帮助平均年龄比他大几十岁的学员找回表达的自信和乐趣。
王祖宏走进老年大学课堂的初衷源于细致的观察。“见过老朋友对着孙子照片,一遍遍练童话故事,声音里那份温柔藏也藏不住;也见过社区活动,有人把准备了很久的发言稿攥得皱巴巴,手心都是汗,最后还是没敢上台。”这些画面印在他心里,促成他编写教材的决定。
历时7个月,王祖宏独立完成7万多字的教材《银龄之声——老年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实践》。教材避开深奥理论,专注实用内容:家庭聚会得体开场、社区发言清晰表达、精选诗歌散文、生活化绕口令,以及适合老年人的练习方法。这本“内容实在,好懂,例子也亲切”的教材,成为学员口中的“宝典”。
教学过程中,改变悄然发生。教授“晚会主持开场白”时,面对学员的紧张拘束,王祖宏耐心示范引导。最触动他的是王阿姨的转变——这位习惯坐在后排的学员,在模拟环节深吸一口气走上讲台:“尊…尊敬的各位来宾,晚上好!”虽然声音发颤,但完整清晰的表达赢得了全教室真诚而热烈的掌声。“那掌声好像有魔力!”王祖宏回忆,“之后,大家明显放开了,都抢着上台试试。”学员们从紧张羞涩到自如运用手势眼神,甚至展示出个人主持风格。
教学不限于教室空间。在遗爱湖畔的户外课堂上,学员们自由组合朗诵喜欢的稿件:深情诗歌、激昂散文、原创生活故事。阳光洒在湖面,各组轮番登场,字正腔圆的朗诵引得路人驻足。“那次练习,大家特别投入,效果特别好,是他们学习热情和进步的最好证明。”王祖宏说。
这段教学经历成为双向滋养的过程。课堂上,王祖宏分享发声技巧与表达方法。课后,学员们用丰富的人生阅历“滋养”他。“他们聊一聊对黄冈这片土地的眷恋,让我这个外乡来的‘新黄冈人’对城市有了更立体的了解。”更让他敬佩的是学员“活到老学到老”的求知态度,“这种积极的生命状态,本身就是最好的‘活教材’。”
学期成果在黄冈市老年大学2024年结业汇报展演上绽放光彩。在王祖宏的指导下,学员们集体朗诵《我是黄冈》。身着整齐服装的银发学员们精神饱满,用清晰洪亮、饱含真情的声音诉说家乡的山水人情与发展变迁,沉稳台风赢得全场好评。“这次演出让大家看到了自己的潜力,收获了实实在在的信心和喜悦。”参演学员表示。
学员李阿姨感慨:“以前在社区参加活动,拿着稿子手都哆嗦,想说的话憋在嗓子眼儿就是出不来。现在小王老师教我们怎么放松,怎么用气息托住声音,怎么把心里的感情放进去。感觉就像心里那扇关着的门,被轻轻打开了。”另一位学员补充:“有时候读到讲亲情的文章,会忍不住想起往事,说着说着眼泪就下来了,但说出来,心里反而敞亮了。”
看着学员从拘谨沉默到侃侃而谈,王祖宏体会到教学的真谛:“每位叔叔阿姨的人生经历都是一本独一无二的书。我能做的,就是用《银龄之声》和表达方法制作‘钥匙’,帮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把心里的故事自然地传递出来。”
在市老年大学的教室里,两代人用声音搭建的桥梁,正生动诠释着“终身学习”的深刻内涵——这里流动的不仅是语言技巧,更是跨代际的理解与温暖,让教育回归到生命与生命的相互照亮。
新闻链接:https://paper.hgdaily.com.cn/hgrb/pc/202507/16/content_183846.html